喇叭,西楼漫话
王磐
喇叭,唢呐,曲儿小腔儿大。
官船来往乱如麻,全仗你抬声价。
军听了军愁,民听了民怕。那里去辨甚么真共假?
眼见的吹翻了这家,吹伤了那家,只吹的水尽鹅飞罢!
喇叭,自古便有的传统音乐艺术形式,演奏者向长管里吹气,引起管内空气的振动,每种不同的振动频率都会发出独特的响声。一支乐器,本是用于娱乐的器物;一首曲子,本是欢歌盛世的词藻,却也可以被有心人加以修饰,构造背后的故事,谓之“弦外音”。这种“弦外音”常见于文学创作,如杜牧“商女不知亡国恨,隔江犹唱后庭花。”
若要从中国古代史上千万诗词中寻出一二句写音乐的,实在繁多,但借音乐针砭时事者也许较少,我个人感触最深的,是明人王磐王西楼的短曲《朝天子·咏喇叭》。且看这喇叭唢呐,三两声高腔乱调,竟造成如此巨大危害:“抬声价”、“军愁民怕”、“水尽鹅飞”。表面看王磐在写对喇叭的厌恶,然而这样的乱象真的只是由喇叭唢呐造成的吗?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,不妨先看看那个乱世的时代背景。
十六世纪初,明代中叶,这是中国历史上宦官专权最严重的时期之一。皇帝软弱,有意扶持宦官掌权,朝廷内外臣僚生杀皆听宦官。一大批趋炎附势的官吏与宦官勾结作乱,结为阉党。国家动荡,民不聊生,王西楼身处黑暗的社会中写下《朝天子·咏喇叭》,借写喇叭针砭时弊,揭露宦官罄竹难书的滔天罪行。
为什么选“喇叭”?喇叭的特点就是响,与宦官的嗓音并无二异;“曲小腔大”,正是宦官本事很小,官腔十足的真实写照。俗话说“有理不在声高”,但宦官用叫喊也能压倒正义的声音,“使天下之人,不敢言而敢怒”,面对这刺耳的叫声,百姓怎敢怒吼?淡红的血色中,人民何时才能望见黎明?无言踱步,驻足路边,映入眼帘的是千万劳动人民在阉党的喇叭声中家破人亡,颠沛流离,是丧尽人性的宦官的虎口越张越大,喇叭越吹越响,直到把人民剥削殆尽才肯罢休。“只吹的水尽鹅飞罢”,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者压迫蚕食人民的本性,宣告了明王朝必将走向灭亡的历史命运。全曲寥寥六十多字,把百姓无声的控诉抒发的淋漓尽致。
这首曲,今天仍发挥着它的意义。时代变换,但人心难变,江山易改,但本性难移。社会走向多元开放,思想更加自由无束的大背景下,人的惰性和私心被无限放大。那些张牙舞爪的宦官们,改头换面又重新出现在我们眼前。人拥有权力不可怕,可怕的是沉浸于享受权力带来的快感。充斥在各位“宦官”头脑里的,不是“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”,不是为人民谋幸福、为民族谋复兴,而是摆好吃相,费尽心机切走本不属于自己的蛋糕,千方百计宰割群众,真是可悲!一个官者,如果是负责任的,真心实意为人民服务的,定会流芳百世,人皆称道,但如果像古代一切统治者一样无情打压人民,为了攫取利益,凭人治从劳动者身上榨取价值,终将遗臭万年,被唾弃在历史的垃圾堆里。各位“宦官”们,假如你们想到群众愤怒的目光投向自己,正义的铁拳砸向自己,不会感到恐惧吗?
毛泽东曾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说:“只有代表群众才能教育群众,只有做群众的学生才能做群众的先生。”王朝兴衰,最终都逝去了;军阀混战,依然被革命打倒了;国民党反动派独裁统治,也被人民战争的洪流淹没了。如果不深入群众,不和群众打成一片,不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,就想把工作做好,把国家治理好,纯粹是天方夜谭,痴人说梦。王磐一曲《咏喇叭》,从喇叭写起,最后又跳出喇叭,它总结了夏商以来三千五百年的教训,凝缩成一句话:“人民才是历史的主人”。在封建社会对思想的禁锢下,王磐能认识到人民的主体作用,实属难得。
五百年前,喇叭吹出的是剥削压迫的残暴之音,五百年后,若要再吹,吹出的当是鲜活灵动的进步之音。唐太宗言,“以史为鉴,可以知兴替。”观以往之中国,“六朝旧事随流水”;今日之中国,何来懦弱,何来痛苦,唯有自强,唯有希望!凭栏西楼,江山如画,百舸争流;同学少年,风华正茂。且听新时代的主旋律已经奏响,挺跃而起,拿起喇叭,去吹响时代的歌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