理想与现实的差距

    人生在世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,或如鸿鹄般高远,或如燕雀般渺小,而不忘初心的人也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终身,也许实现,也许失败,无论如何不枉一生求索。
    然而,现实往往不允许人整天做着他的白日梦,在他幻想中的童话王国虚度终生,相反的,它会一遍又一遍的把人从缤纷灿烂的金色大道拖下无穷无尽的深渊,却又轻轻举起人将死的躯体,再次丢向最初的七色彩虹,如此往复。
    可是,为什么?为什么理想总要被现实打败,被现实抛之脑后?
    何为理想?《说文解字》有:“理,治玉也。冀思也”,也就是说,理本义是把玉从石头中加工出来,想就是思考之义。那么:“理想”呢?借鉴一下“怀瑾握瑜”的意思,玉象征着一个人的美德,那么理想就是人在思考如何挖掘自己的美德,换句话说,如何让自己发扬光大,这便是理想最通俗的解释。
    跟随着对这种“理想”的向往,人便开始了对理想的无限探索,对世间万物的改造。古人类希望摆脱茹毛饮血的生活,于是发明了钻木取火;宋应星意欲记录基层群众农业手工业生产情况,于是著成了伟大的《天工开物》。马克思恩格斯致力于驳倒腐朽的资本主义从而解放全人类,于是出现了震惊世界的《共产党宣言》《资本论》等等。如果没有理想,绝大多数人类历史上的成就都将不复存在。因为人的生存是本能要求,但人的发展是精神要求,只有用理想作为支撑,才能爆发出人的巨大潜力,改写岁月的历史。
    然而,光有理想是不够的。辩证法告诉我们,任何事物的运动都由内因和外因两部分组成。对于人类进步来说,内因就是我们的理想所带来的源源不断的内驱力,那么外因呢?我认为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外部环境的综合影响,如自然环境中不可抗的气候,自然灾害,物种进化,社会环境的人为选择,竞争与淘汰等等。这样就能很好的解释为什么诸如李白,陆游,林则徐这样的人人生大起大落总有不顺。说白了,就是外部环境时好时坏,加上某些突发不确定性事件影响了人生进程的走向。
    可以想到的是,人的理想是相对可控的,而外部环境是绝对不可控的,并且很大程度上外因相对内因来讲影响更为严重,因此总体上人的人生轨迹是不可控的。就像对一件事无论做多么详细周全的规划,实际情况下也会出现或大或小的误差。
    回到文章一开始的问题,为什么理想总要被现实无情的击碎?事实上,对其更准确的称呼应该是“幻想”,因为理想是经过无数次锤炼仍然还能继续发光的金子,而不是被人指点就破罐子破摔的臭鱼烂虾。既然已经知道环境不可控,剩下我们还能做什么?只有独善其身,在“乱纪元”中寻找一条前往桃花源的狭窄通路。世界是无情的,现实是残酷的,它绝不会因为你今天受尽了苦痛就向你敞开特快列车的门,同样的,它也不会仅凭你收获了为数不多的幸运就竭尽全力剥夺你的一切,现实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。
    那你凭什么说自己是被万人唾弃践踏至死的失败者,是被一拳打到魂飞魄散神游四海的迷茫客,是蜷缩在阳光照不到的角落里的死老鼠?一切都不过是因为你自己,你在同桌奋笔疾书斗转星辰的时候翘着二郎腿刷短视频,你在别人升职加薪步步高升的时候痛骂着领导不公上司有眼不识珠,你永远看不见我们在与你享受一模一样的激浪礁石,你只能看见有船乘风破浪,杀尽险滩,可是你自己却还停留在原地任风翻滚,抱着可怜又可悲的尊严叫嚷着所谓“理想”。多么可笑!
    我问你,吕端何以“不计人过,难得糊涂”之名流传于世?宋濂为什么能“预君子之列,承天子之宠光”?雷锋,焦裕禄,时传祥,王进喜……他们的事迹为什么家喻户晓,老少皆知?你不知道,你怎么可能会知道呢?你只知道珍惜自己猥琐贱烂的生命,自作多情的认为整个世界都与你为敌。我没说错吧?可怜而卑微的你,低三下四而痛哭流涕的你,连天上飘过的丛云也在嘲笑你的自私,弃之可惜。
    今晚我一个人走在路上,看到了戏剧性的一幕,两位大学生在一家小吃店前有说有笑,旁边一位老工人靠着门,独自仰望星空。如此鲜明的对比,强烈的反差感油然而生。《晏子》有言道:“星之昭昭,不若月之曀曀。”还怪我造诣不深,不知应该对此抒何感想,也不知人间常态本是何物,暂令斗胆说一句:
    玉欲成器,需用火烧!